【史上最胖的皇帝是哪一期】史上最胖的皇帝是哪一位

更新时间:2018-11-15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www.pangufuhuaqi.com--历史故事】

  北齐皇帝高延宗,拥有一副出格的怪异体型。

  《北齐书》称“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资治通鉴》称“延宗素肥,前如偃,后如伏,人常笑之”。意思是说,高延宗身体肥胖,坐着的时候像是躺着,躺着的时候像是趴着;或者说,从前面看像是仰面朝天,从后面看像是俯伏在地。因为比例失调,肚子太大,高延宗整个人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肉梨,因此常常人们取笑;估计“腹大垂膝”(《新唐书》)的安禄山和“严寒不栗”(《清史稿》)的皇太极,也只能自叹不如。历代皇帝中,高延宗是最胖的一个。

  高延宗虽然胖得离谱,但行动起来却不笨拙,不含糊,加上他“气力绝异”,所以关键时候能够“驰骋行阵,劲捷若飞”。平阳一战中,高延宗两入敌营,先是“擒周开府宗挺”,继而“再入周军,莫不披靡”,其他军队均溃败,而“延宗独全军”。

  晋阳一战中,高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北齐书》)。作为一个胖得不能再胖的大胖子,高延宗的灵活指数和敏捷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其实,这只是高延宗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他称帝前后超乎寻常的人性反差,更让人刮目相看,拍案喝彩。

  高延宗(544年─577年),北齐宗室,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北齐文宣帝高洋之侄,兰陵王高长恭异母弟,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高澄死得早,高延宗从小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收养。高洋是一个“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的兽性皇帝,高延宗跟着他好东西没学到,顽皮倒是见长,十二岁时还往高洋的肚脐眼里撒尿。对此,高洋非但不生气,反而抱着他说,可惜我只长了一个肚脐眼,如果多长几个,随你折腾,可见高洋对高延宗的过度溺爱。

  高洋想封高延宗为王,便问丞相杨愔,杨愔担心高延宗日后不安分,便说“愿使安于德”(《北齐书》),提议封高延宗为安德王。

  当了安德王,高延宗非但不“安于德”,反而越来越卑劣,甚至让人吃屎。担任定州刺史时,高延宗在楼上大便,却让人在楼下张开嘴接着;他用蒸熟的猪食配上人屎给左右侍从吃,谁要是怕脏怕臭,面有难色,便对其施以鞭刑。

  高延宗的这些劣迹并非笔者杜撰,而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安德王延宗……为定州刺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以蒸猪糁和人粪以饲左右,有难色者鞭之”(《北齐书》)。六叔孝昭帝高演听说有这等事,便派使者专程前去打了高延宗一百杖,高延宗一边挨打,一边抱怨,因此多挨了三十杖。

  这一百三十杖,并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高延宗我行我素,从搞恶作剧发展到了杀人,“又以囚试刀,验其利钝”,拿狱中的囚犯试刀,以此来检验一下刀的锋利程度。一时间,很多不该杀的囚犯死在了高延宗的刀下。

  高延宗“骄纵多不法”的行径,影响极坏,就连擅长残害宗室、沉湎美色、宠信小人、不思国事的九叔武成帝高湛都看不下去了,派人“挞之,杀其昵近九人”,从此以后,高延宗“深自改悔”(《北齐书》),完全变了个人。后主高纬即位后,大肆屠杀宗室,高延宗不得不韬光养晦,慢慢养出了一身肥膘。

  体型臃肿,招来了人们的讥笑,却也躲过了高纬的猜忌。高纬“美容仪”(《北齐书》),与高延宗有天壤之别。在高纬看来,高延宗虽有几分蛮力,有几分智谋,但形象太龌龊,不可能成大事,更不可能威胁皇权。胖,是件坏事,不料反倒成了高延宗的护身符。此后,高延宗安享岁月,历任司徒、太尉等职,越发心宽体胖。如果不是国家遭难,高延宗在平淡中养尊处优、寿终正寝,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当北周铁骑杀过来的时候,高延宗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在风雨飘摇中跌宕起伏,在平庸中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北齐武平七年(576)十月,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先下晋州(今山西临汾),兵锋直指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面对强敌,高纬抱头鼠窜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并准备再次北逃。大臣们联名劝高纬留下来,压住阵脚,鼓舞士气,挽回败局。

  高纬一心逃命,便任命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摄山西将士,托付高延宗“并州阿兄自取,儿今去也”,意思是说,我要走了,山西就交给堂兄你了。高延宗力劝高纬“为社稷莫动”(《北齐书》),以免影响军心,可高纬哪里顾得上这些,连夜逃亡邺城(今河南安阳北)。

  国家危难时刻,高纬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丢下了将士和百姓。这种典型的逃跑主义严重背离了人心,将士们纷纷恳求高延宗,“王若不作天子,诸人实不能出死力”,安德王如果不当皇帝,大家实在不能卖命。

  这些年来,高延宗战战兢兢,没想过也不敢想当皇帝,高纬虽然出逃,但毕竟还是皇帝,高延宗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国难当头,将士们又对他实施软要挟,众望所归的高延宗不得不挺身而出,于戊午(十二月十四日)即皇帝位,改元德昌。这样一来,北齐末年一度高纬、高延宗两位皇帝并存,而高延宗才是人们心目中的皇帝。

  既然成为皇帝,就应当与将士并肩作战,一致抗敌。为此,高延宗除“倾覆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籍没内参千余家”,犒赏三军;“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咽”(《北齐书》),感化将士;还“自帅众拒齐王宪于城北”(《资治通鉴》),身先士卒。这“三把火”烧起来,迅速激活了军民保家卫国的原动力,“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周军”,百姓听说新皇帝务实低调,纷纷前来助战,“不召而至者,前后相属”,就连“肥大多力”的尚书令史沮山,此刻也“捉长刀步从,杀伤甚多”(《北齐书》)。

  负责守卫晋阳北门的高延宗和史沮山这两个大胖子,一个持“奋大槊”,一个“捉长刀”,二人徒步沙场,密切协作,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皇帝与大臣“合肥”杀敌场景。此时奋勇杀敌的高延宗,与当年那个让人吃屎、草菅人命的安德王,判若两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笔者不禁想到了“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相比于三国吕蒙在孙权的教诲下,读了几天书,学了几个字,高延宗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不用人劝,不用人教,骨子里的爱国激情和报国热忱得到了一次本能的凝聚和升华,这种变化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似的。

  北齐将士一看皇帝亲自迎战,士气高昂,军心大振,在东门一度被攻陷的情况下,竟反败为胜,打出了一个让宇文邕险些丧命的高潮。据《资治通鉴》记载,“庚申(十六日),……周主攻东门,际昏,遂入之,进焚佛寺。延宗、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师大乱,争门,相填压,塞路不得进。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余人。周主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牵马首,贺拔伏恩以鞭拂其后,崎岖得出。齐人奋击,几中之”。从高延宗误认为“周主为乱兵所杀”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直到四更天,周军才勉强逃出去。

本文来源:http://www.pangufuhuaqi.com/wx/2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