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合集6篇)

更新时间:2023-10-27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www.pangufuhuaqi.com--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合集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1

从古至今,最让人羡慕的职业,非皇帝莫属,古代的皇帝,被人称作真龙天子,每一位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的金银财宝,全归皇帝所有;后宫的美人如云,全为皇帝一个人吃醋。

皇帝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但却不一定能够做好的职业,古代的皇帝很多,能被称作千古一帝的人却很少,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很难得有过这样的称号。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中确实数一数二,但这位皇帝,却在继位期间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当众活吃蚂蚱,将所有的死囚犯大赦天下。

这样不靠谱的皇帝,居然能名垂青史,很多人都说,这与魏征的努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李世民如此不靠谱,为什么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李世民当皇上期间,还做了哪些不靠谱的事情?这位皇帝能够名垂千史,和魏征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聊!

奇葩事一:堂堂皇帝居然怕大臣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代明君,他的一些光辉事迹,也被史官记录在史书中为后人所赞扬。而世人对唐太宗最为赞扬的一点就是,他特别善于听取旁人的建议,就是古人所称的纳谏。

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不懂听取大臣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世民吸取隋炀帝亡国的教训,在他登基后就把谏官的权力放得很大,并且十分鼓励大臣批评他所做的一些决策,欢迎大臣们上谏一些有关他行事作风的意见。

在他征用魏征做谏议大夫时期,光魏征一人就进谏了200多次,唐太宗可是创下了历史上被进谏次数最多的皇帝,这在《资治通鉴》也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事情。

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当着群臣的面直指唐太宗的错误,也常在群臣面前顶撞唐太宗,导致李世民多次尴尬,几乎每次都被魏征上谏得下不了台,以至于到最后李世民见到魏征就害怕。

唐太宗怕魏征,这件事也是有依据的,传说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非常好看的鹦鹉,他十分喜爱它,几乎每天都会把鹦鹉架在胳膊上玩。这天唐太宗正在朝堂上高兴的玩这只鹦鹉,忽然看到魏征正向他走来,因害怕魏征说他不务正业,在朝堂上玩鹦鹉,于是灵机一动把鹦鹉塞到他的怀里。

魏征走到唐太宗面前,不紧不慢的汇报朝事,一直说了很长时间,唐太宗虽然心里想着那只鹦鹉,不耐烦魏征前来奏事,但也不敢在魏征面前多抱怨什么。

于是一直等魏征汇报完事情,唐太宗才敢把鹦鹉从怀里拿出来,没想到此时鹦鹉已经断气了。

第二天,唐太宗要外出,并且车架也已备齐,但恰巧碰见魏征从外面回来,唐太宗就下令不去了。魏征听闻后十分不解,他私下问唐太宗:“陛下不是要去南山吗,怎么突然又不去了?”李世民便嘿嘿一笑道:“原本是想要出去游玩的,但担心你说我不务正业,因此我便下令不去了。”

李世民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代明君,但他身为皇帝,却如此害怕一个谏议大臣,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没有帝王威力的表现,但其实这恰恰证明了唐太宗有一个宽宏的胸怀,能够接纳大臣的进谏。

这要是在其他朝代,这些进谏的大臣可能都不会活到第二天,除此之外,下面还有三个事情能够证明李世民有宽广的胸怀。

奇葩事二:唐太宗活吃蚂蚱公元628年,各地闹起了蝗灾,这种讨厌的虫子杀伤力很强,不管农田里种植什么,只要他们飞过,庄稼就会被吃光。越来越多的蝗虫成群结队,害得庄稼不能顺利收成,灾民越来越多,心疼百姓的李世民茶饭不思。

一日,李世民居然在皇宫的花草上看见了蚂蚱,气愤的李世民抓起蚂蚱,恶狠狠的对蚂蚱说,它们不应该吃老百姓的粮食。说完这些话,李世民就将手中的活蚂蚱送进嘴里。

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一旦出现蝗灾,根本无计可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皇帝都会装模作样的自责,说完也就算了。可爱民如子的李世民,居然一口吞下蚂蚱,亲尝百姓之苦,这样的做法,自然深受百姓爱戴。

奇葩事三:唐太宗不出书出书在现代,绝对算是文人墨客的特权,可在古代,却是每一个名人必须做的事情,古人如果做大官,赚了大钱,都会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以此来留名青史。

古之名人必出书,唐太宗却偏要做他们中的“奇葩”。历代皇帝都要出书,以此传世,可李世民却说什么也不写。公元638年,著作佐郎向唐太宗进言,希望他也早日出书,却被一口拒绝。

李世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才华,所以没必要出诗集,自己说过的话,有言官记载,更不必专门出书,这样的做法不会对国家有利,反而劳民伤财。

李世民的一生,写过一些精彩的诗句,可这些诗大多都在民间手抄,并没有专门的诗集。为了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参考,李世民曾经写过一本《帝苑》,书中记载了做皇帝的注意事项,留给自己的子孙做参考,这样的书并没有大量印刷,因此,唐太宗一生并未出书,如此有气魄的做法,古今没有几个帝王能比得上。

奇葩事四:释放死囚犯回家过年我们知道,封建王朝的百姓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为了便于治理,国家只能严峻刑法,主张酷刑。在古代,不管老百姓还是权贵,只要犯了王法,就会遭到严厉打击。

古代的刑法,轻则杀头,重则满门抄斩,丝毫不讲人道主义。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很少再出现重大犯罪,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

这样的现象在古代,绝对属于非常少见的,当时,不仅死囚犯人数很少,李世民还做了另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

公元632年,整理死囚犯卷宗的李世民,突然心疼起囚犯。年关将近,牢里的犯人吃不到饺子,不能与家人团聚。性情怜悯的他,想到囚犯的老婆孩子,年迈的父母,一家人不得团聚,实在让人心疼。为了打破这一现象,李世民将所有死囚犯全部放回家过年!

这些人回家过年以后,不必着急回来坐牢,可以等到秋天问斩时,再回大牢里。费尽千辛万苦抓到死囚犯,皇帝居然将他们全部送回家与家人共度七八个月,然后再回来受死,难道不怕这些犯人逃跑吗?

皇帝如此信任他,死囚犯顿时感动不已,第二年,所有死囚犯如数回到监狱,唐太宗一看龙颜大悦,释放了所有死囚们。从古至今,统治者都与被统治者,有着大大小小的矛盾,李世民却能用自己宽大的胸怀,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听到忠言,竟然害怕一个大臣。爱民如子的他,面对蝗灾,能毫不犹豫吃下活蚂蚱,体恤百姓的疾苦。大臣提议皇帝出书,他却不愿劳民伤财。死囚犯罪有应得,他却大赦天下。难怪大家都说,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的胸襟像大海一样宽广!至于他弑兄囚父的黑历史,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2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

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不仅是唐朝帝王,而且是唐朝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公元626年,李渊退位为太上皇,世民继位。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唐太宗生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京兆武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取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此后,李世民频繁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剧势力,杀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从此威名大震,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了部分军民以皇帝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号为贞观。

李世民即位十二天,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突厥发兵南下,打到离长安四渭水岸边,隔河责备突厥违盟。突厥见无隙可乘,再度结盟退兵。公元629年,李世民命李靖率领十几万大军北伐突厥。次年唐军大败突厥,俘获男女十五万人,捕获颉利可汗,__亡。此后,“四夷君长”奉唐太宗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土蕃的松赞干布。唐太宗善于治理国家,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注重选拔人才,他说:“国君要当好,必须先让百姓能过日子。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象割腿肉喂肚子,肚饱人也死了。”

贞观初年,关中等地连续三年发生灾情,太宗下令开仓赈民。结果,灾荒过后,家家仍有余粮。太宗还命令取出皇家府库的金粮布绵。赎回卖身为奴的灾民。

唐太宗非常欣赏大臣魏征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警语,所以和宰相议事时,都叫谏官参加;对敢于指出皇帝过错的,有时还破格奖赏。他曾对三省的官员说:“随我旨意办,没有一句不同的意见,这怎么行呢?今后有诒敕不合适的,必须指出,不得知而不言。”公元649年,唐太宗得病,医治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病重时,告诉太子李治,自己一生虽功大于过,但“要和尽善尽美相比,那可惭愧得很哩”,同年7月逝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西礼泉县东北50里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告诫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对他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他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名作有《温泉铭》、《晋祠名》等。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3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李渊建立唐朝之初,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后来他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并且为唐朝的发展做出诸多贡献,创造了贞观之治,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李世民靠着自己的努力促使唐朝迅速发展起来,可是他却在51岁的时候就突然去世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李世民的父亲以及儿孙大多都比较长寿,他51岁就去世实在显得有些蹊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世民51岁去世呢?

年轻时冲锋陷阵留下诸多旧伤

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当年不管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还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李渊都是得到重用的,所以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就开始跟随李渊南征北战,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仅仅16岁就开始在战场上展露头角了。

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李世民冲锋陷阵救出隋炀帝,立下大功,后来李渊进攻起义军被包围之后,也是李世民率领轻骑突围进去救出来的,甚至在李世民18岁参加霍邑之战时,自己已经被敌人的箭射中,却依旧坚持带领手下杀出一条血路,最终突围出去。

类似于这样的硬仗,李世民在年轻时候打了实在太多,可以说李世民就是当时李渊麾下的第一猛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都十分畏惧李世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军事能力太强,而且作战十分勇猛。

靠着逐渐积累的功劳,李世民获得诸多封赏,比如尚书令、太尉、司空等职位,李世民都已经拥有了,最后李渊看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给李世民进行册封的,就索性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封赏李世民,足以见得李世民在当时的重要性。

身为统帅级别的人物,李世民带领的还是代表唐朝最高军事水平的骑兵,这些骑兵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相当于今天的特种兵,在和窦建德进行的虎牢关大战中,李世民仅仅带领三千骑兵,就战胜窦建德十几万大军,从这些战役当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李世民以及这些骑兵的勇猛之处。

要训练出这么优秀厉害的骑兵,可不是我们看到的结果那么简单,训练的过程必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李世民身为统帅,必须以身作则,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严格要求自己,李世民的身体自然在那些时间段里留下了病根,年轻时候尚且感受不到疾病的影响,等到李世民四十多岁后,疾病的影响就相当明显了。

在唐初名将中,秦琼就是以勇猛出名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留下诸多伤病,这些病根在秦琼的晚年影响很大,李世民登基之后,秦琼的病情更加严重,已经达到无法上朝的程度了,可见这些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痛,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还是很大的,李世民之所以51岁去世,这些病根应该有着巨大影响。

登基后过度劳累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杀掉兄弟以及逼迫父亲让位的不光彩事件,对李世民一生的影响很大,李世民只能通过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多辉煌成绩来掩盖那些不光彩的事情,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李世民在登基之后的工作中,可谓是相当辛苦,他直接把大臣的建议贴在墙上,出入的时候都要好好看看,还有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以及出色事迹,李世民也会写在屏风上,晚上睡觉前一直看到深更半夜。

如此努力工作的李世民,堪称是古代皇帝中的典范,他在位初期,任用贤才,诸如魏征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得以充分施展才华的,在君臣共同的努力下,才创造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当时的唐朝号称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现在都对那段历史充满无限遐想。

在政治上李世民必须努力做出成绩方可,在军事上,李世民同样不敢懈怠,在李世民才登基之际,__就举兵去到长安之外,迫于当时内部还没有稳定下来,李世民只能屈辱地和__签下渭水之盟,此举让李世民羞愧不已,所以一直都在等待机会收拾一番__。

等到唐朝内部稳定下来、军事水平不断提升之后,李世民就给了李靖一些骑兵,让李靖带着大军去收拾__,李靖不负所望,狠狠收拾了一番__,让李世民心中的耻辱终于慢慢放下。

可以说在李世民在位初期,确实存在太多需要他搞定的事情,不管是政治方面、军事外交方面,还是自己的家庭内部琐事,都在不断消耗着李世民的精力,他白天需要处理朝政,为大唐江山建设出谋划策,晚上还需要批阅奏折、总结反思自己,稍微有些空闲之际,还需要处理家中的一些琐事。

比如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就是一个不让李世民省心的家伙,李世民为了避免发生当年他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登基初期,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专门安排名师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可是李承乾阳奉阴违,经常背地里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骑马摔断了腿,成为一个瘸子,很多大臣都觉得李承乾的形象不佳,不太适合当太子。

这时候老二李泰有了机会,开始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步步紧逼,最终引发李承乾预谋造反,虽然造反还在谋划阶段,就已经被李世民识破了,但是这件事情对李世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经过此事之后,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给后来的武则天篡位埋下隐患。

儿子不听话也就算了,女儿还生活混乱、思想开放,比如高阳公主就是其中之一,与辩机和尚私会,弄得宫中流言蜚语很多,李世民将和尚腰斩之后,高阳公主依旧没有改过自新,让李世民很是头疼。

家事、国事、天下事,所有事情都集中在一起,需要李世民这个皇帝操劳,处于这种高度压力的环境下,李世民的身体当然不会多好,我们可以结合清朝时期的胤祥、雍正以及胤礼等人早死的情况,就大概可以明白李世民年仅51岁去世的原因了。

食用丹药沉淀毒素

李世民在四十多岁后,身体就每况愈下,在病痛的折磨中,李世民也开始和很多古代皇帝一样想要寻求长生不老,对道教的丹药相当感兴趣,据说当年王玄策击败天竺之后,就曾带回一个自称两百多岁的神人,李世民对其相当感兴趣,这个神人还说要给李世民研制丹药,以帮助李世民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李世民最终应该是没有食用此人研制的丹药,但是从李世民晚年的一些异常行为来看,李世民应该也和雍正等人一样,食用过一定剂量的丹药,古人研制的丹药,一般都含有一些重金属,这种东西长时间食用,必然会导致重金属沉积在体内,达到一定含量之后就会引发中毒。

李世民的去世和雍正的去世有很多类似之处,都是突然之间就去世,从这样的情况来看,说丹药中毒影响到李世民的寿命,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本来身体情况就不好,再中毒就更加糟糕了。

结语

李世民的一生,堪称足够传奇的一生,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积劳成疾的李世民年仅51岁就去世,但是他创造的奇迹,足以让他一直活在后世心中,我想这似乎已经足够了,生命在于质量,而非长短!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出生于隋朝开皇十七年(598年),是李渊的次子,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他少年从军,曾参与救援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显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李世民作为左大都督,率军平定了多个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得了皇位继承权。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他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他虚心纳谏,广招贤才,重视法制,节约用度,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他又善于用兵,先后灭亡了__和薛延陀等北方民族的威胁,与吐蕃和亲结盟,设立安西四镇保护西域安全,多次征讨高句丽和新罗等东方国家,使唐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他还被九姓铁勒、西域诸国国王、吐火罗叶护尊称为“天可汗”,成为首位天可汗。

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化家。他爱好文学和书法,自幼受到儒家经典的教育,精通《诗经》《论语》等书。他喜欢与文人墨客交流思想,设立了十八学士馆供他们讲学切磋。他本人也是一位不俗的诗人,有《帝京篇》《九思》等名篇传世。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行书和草书,其真迹今仅存晋祠之铭并序碑刻。他还重视教育事业,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下诏编纂《隋书》,并亲自主持《贞观政要》的撰写。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627年-649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和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享负盛名的皇帝之一,也是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明君典范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受到了历代史家和文人的赞誉,被誉为“文武圣皇帝”。他在位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大一统局面。他对外交往也十分重视,派遣使节出访西域、南洋、日本等地,接纳了各国的朝贡和来访,使唐朝的国威和文化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1岁。他与元配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于昭陵。他死后,太子李治继位为帝,是为唐高宗。李世民死前曾立下遗诏,规定了皇位继承制度和禅让制度,以防止兄弟争夺皇位的悲剧重演。他还规定了自己的谥号为“文皇帝”,后来又被加上“武”“圣”“大”等字,最终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他的庙号为太宗,是唐朝第一个使用“宗”字作为庙号的皇帝。

李世民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有着矛盾而又和谐的气质。他既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事天才,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化人。他既是一个雄心壮志的开拓者,又是一个仁爱宽厚的明君。他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又是一个多情温柔的情人。他既是一个崇尚儒家的正统者,又是一个包容异族的开明者。他既是一个自信自强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个虚心纳谏的谦逊者。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一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才能。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和学识,精通经史兵法诗文书法等各种学问。他在军事上更是无所不能,无论是战略谋划还是战术指挥,无论是单骑救主还是六路出击,无论是城下之盟还是反击突厥,都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和英雄气概。他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高超的手腕和眼光,不仅能够平定内乱,统一天下,还能够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制定良法,施行仁政,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一个历史上罕见的盛世。

二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他从小就立志要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不满足于隋朝末年的混乱和腐败。他在晋阳起兵时就发誓要“除暴安良”,“匡扶汉室”,“恢复中华”。他在玄武门之变后也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立即着手整顿朝纲,改革弊政,恢复秩序。他在位期间也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放松警惕,而是不断地求知若渴,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力求完善自己和国家。他对自己和后代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先王之道。

三是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视野。他不仅关心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也关心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繁荣。他不仅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他不仅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建立了友好和平的关系,也与远方国家和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他不仅推动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发展。他不仅是中国的皇帝,也是天下的天可汗。

四是他有着真诚的情感和人格。他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暴君,也不是一个虚伪狡诈的阴谋家。他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和感情之心的人。他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友、臣民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对自己的敌人、对手、异族、外国人也有着尊重和同情。他是一个有着道德和良心的人,他对自己所做过的错误和罪过都有着悔恨和忏悔,他对自己所受过的恩惠和帮助都有着感激和回报。

李世民是一个好的皇帝,至少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结束了隋朝末年的混乱和分裂,建立了统一和强大的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一个历史上罕见的盛世。他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和影响力,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文明的国家之一。他推动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开放的文化中心之一。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典范,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和最令人向往的时代之一。

二是他为百姓和臣民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他尊重百姓的利益和意愿,减轻赋税,兴利除弊,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他重视臣民的才能和忠诚,广纳贤才,任人唯贤,使臣民尽忠尽能,政府高效廉洁。他虚心纳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百姓和臣民都有发言权和参与感。他恭俭节用,身体力行,使百姓和臣民都有学习效仿的榜样。

三是他有着卓越的人格魅力。他有着英勇善战的军事天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雄心壮志的开拓者,仁爱宽厚的明君,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多情温柔的情人等等多重身份和气质。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才能,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真诚的情感和人格。他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但又不失坦荡和真实。他是一个让人敬佩、钦佩、羡慕、喜欢、爱慕、怜惜、同情、惋惜等等各种情感都能够产生共鸣的人物。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皇帝,他也有着自己的错误和罪过。比如玄武门之变中杀害自己兄弟夺取皇位继承权;比如对自己儿子李承乾等人过分溺爱导致后来发生太子之争;比如对自己妻子长孙皇后过分依恋导致后来对武则天产生了感情和信任;比如对自己的功臣李靖等人过分信赖导致后来被他们牵制和欺瞒;比如对自己的敌人突厥等人过分宽容导致后来他们反复无常和背信弃义;比如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忽视导致后来病重不起。这些都是李世民的不足之处,也是他的人性之处,也是他的悲哀之处。

总之,李世民是一个好的皇帝,但也是一个有缺点的皇帝,也是一个有情感的皇帝,也是一个有悲剧的皇帝。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皇帝,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理解和同情的皇帝。他是一个不可复制和超越的皇帝,但也是一个不可否定和忘记的皇帝。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个永恒的传奇。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5

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及历史故事篇6

一代楷模

成语一代楷模是李世民夸赞李靖的话: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小鸟依人

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问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来。”

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唐朝皇位之争

在大唐创立的艰巨过程中,李渊的几个儿子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李渊在山西期间,十七八岁的长子李建成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照顾家小。

唐朝制度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就是户籍法,那么,什么是户籍法呢?户籍法对于唐朝时期的民众又有何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制度户籍法。

武德七年(624),唐颁布新制,包括官制、户籍法、均田制及租庸调法三部分内容。新户籍法规定,民户均以100户为里,5里为乡,4家为邻,5家为保的`方法组织起来。

户籍法规定:男女始生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国家3年一造户籍,户籍包括人口、年龄、土地、身份、户等、课税等项。

古代劳作的民众

户籍法还列有皇族、奴婢、僧道等特别身份籍。户籍法规定,士农工商各司其业,良贱禁婚,贱民世袭,民户不许擅自迁徙等条款项。唐初颁行的户籍法,将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

可见,当时的百姓就这样被唐朝制度户籍法锁定在了土地上。

李渊决定起兵后,建成被密召到太原,和世民共同带兵打下了西河郡,又与世民一起领兵进入关中。李渊称帝后,建成以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由于皇储的地位,他没有亲自率兵参加东征西讨统一全国的各次战役,但他也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武德五年末他带兵平定了刘黑闼的第二次起义,并在魏征的帮助下,迅速稳定了山东局势。李世民是高祖的第二子,少好弓矢。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便把16岁的世民也带到了太原。

在李渊身边,世民熟悉了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政治 斗争,获得了较多的军事知识和政治 斗争经验,在唐初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立下了许多战功,声誉越来越盛,权势越来越大。特别是武德四年(621)一举击败了窦建德,逼降了王世充,更成为一位威震四海,人心瞩目的人物。高祖封他为天策上将。而他本人更是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李建成,由于李世民勋业日盛,中外归心,感到对自己地位的威胁越来越大。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世民为一方,以建成、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626),终于发生了弟兄交锋——玄武门之变。

唐朝统治阶级注重音乐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正月,诏令时任太常寺少卿的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祖孝孙负责修订雅乐。因祖孝孙曾在隋朝做过官,并且熟习梁、陈、齐周及隋朝旧乐、吴楚之音及吴戎之伎,所以他仔细斟酌南北音乐,并考证古音,历时二年半,于贞观二年(628)六月,作成《大唐雅乐》,修定过的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以旋相为宫,制定12乐,总共32曲,84调,祖孝孙恢复已亡绝很久、世人都不懂的旋宫之义,对其前的音乐保留作出了贡献。

《大唐雅乐》的修订,打破了南北胡汉音乐的界限,将南北胡汉音乐融于一体,在古代宫廷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文来源:http://www.pangufuhuaqi.com/wx/11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