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更新时间:2022-12-08 来源:爱国故事 点击:

【www.pangufuhuaqi.com--爱国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

  在法国巴黎,有一座名叫《他们缔造了二十世纪》的墙。这是一幅面积达880平方米的巨型壁画,上面绘有20世纪世界上已故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其中只有两个中国人: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身穿西服,神采飞扬,炯炯有神的双眼凝望着世界的东方,显现出他对于祖国发展的无限期待。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才12岁的周恩来就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

  青年时的周恩来先后去了几个国家,最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他加入了在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之一,周恩来成为党的创建人之一。从此,周恩来一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后来他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最令人敬佩的是周恩来始终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病中,他对关心他的亲属讲:“这有什么着急的?共产党员要唯物主义嘛!人生的规律都有这么一天,应该相信规律。”他确实对自己个人离开人世没有丝毫挂虑。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他同邓颖超同声吟唱《国际歌》。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微睁双眼,对病床前的医生吴阶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

  这是周恩来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别人。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溘然长逝,终年78岁。“巨星殒落,人们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亿万人民和国际友人沉痛悼念周恩来。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目标。

      周恩来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应该学习他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到周恩来同志生前提出的“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如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其中一点的话,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第二篇: 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

战斗“疫情”和复工复产之际,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知不觉地流了泪。我被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体恤民情,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品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诚发现真实情况、敢于担责、勇于向党中央反映实情的作风深深感动。

1961年新中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大病初愈的周总理到河北省邯郸市伯延公社调研,在将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忘我工作,其故事其细节令人感动至深,他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一意为民情怀,敢于担当高贵品质。而在现实中,常常耳闻和见诸报端是某些领导到基层调研,是隔着玻璃看一看,住进宾馆听听汇报,拿着文字材料回单位汇报,这种华而不实,贻害百姓的作法,令群众深恶痛绝!

感动于周总理亲民爱民的情怀。一国之总理给小学汪老师穿鞋,用自己的钱帮老大娘把寿材重新买回来,栽地瓜苗时把一碗水留给群众而自己只喝一口水,与夫人邓颖超商量收养张二廷的最小孩子…周总理心里只装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了群众。这些点滴作法,如今对于有些干部戴了帽子歪了嘴,有的明哲保身保乌纱帽,糊弄上级欺骗百姓;有的贪图享受、收受礼金、贪污公款,败坏了干部形象,败坏了党风;其官僚主义,当查;其享乐主义,当诛!其触犯党纪一律应严惩!

感动于周总理与群众同甘共苦。公社主任郭凤林给年事已高的周总理准备了猪肉、鸡蛋菜肴,周总理没吃,而是与社员一起喝着稀汤,吃着窝窝头,连清碗的水也节约下来,第一天周总理仅吃半碗稀饭。周总理挺着疲惫虚弱的身体,与群众一起劳动插地瓜苗,大雨夜给救地瓜苗的乡亲们送糖水。如今,有的干部穿名牌,坐高档车子,住豪华宾馆,吃山珍海味,攀比享受等,其脱离群众,当罚;其奢靡之风,当杀!其触犯国法一律应严惩!

感动于周总理听真话、讲真话。1961年5月3日,周总理一行来到伯延时,新中国正面临旱灾和饥荒,伯延沿路的枯树便是无声的证明。然而,从公社主任到老乡们,没有人愿意告诉总理饥饿的实情,老区人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不给领导添麻烦,替国家分忧,“善意隐瞒实情”。但周总理四天不停地深入农家,走访了几十户农户,调查研究,用真情打动群众,促使张二廷等“放炮”,获得“大食堂吃不饱”“少数干部多占”真实情况;进而敢于担责,毅然向毛主席汇报实情,使党中央及时纠正错误,促使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现实中,一些地方群众不敢说真话,爱唱赞歌;干部也听不进批评意见,甚至打击报复说真话的群众,这些行为,必须纠正!否则祸国殃民!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基础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共同呼吸、共同命运的立场都不能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也不能忘记。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失。他们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果聚集促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认真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态度,必须无私无畏,敢于承担责任,认真精神体现在党内生活和创业的各个方面。这些演讲战略,是见解,是好话,我们应该以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例,努力改变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决反对四风,反对欺骗,脚踏实地改善不足,进一步密切联系党和人民,进一步树立忠诚为民务实诚实的形象。

第三篇: 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

  近期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73年时已经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并与延安人民同吃同住22个小时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影片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作品主要以周恩来总理的个人视角以及感情动线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时空的转换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影片中的“延安精神”让人难忘,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以及当下的延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的同时遥望未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激励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崛起之路。

  影片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刘劲老师扮演周恩来总理二十余载,在这部影片中更加的惟妙惟肖,他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以及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与延安百姓一同吃饭的场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周恩来总理知道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还很少能吃到这样的小米饭,总理眼中噙满了泪水,这样的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精神让人难忘。

  这部电影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周恩来总理这样的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为国为民的精神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再现了珍贵历史的同时也细腻的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伟人形象,影片中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电影后,让我深刻的折服于周恩来总理的伟岸形象和人格魅力,也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在了解历史和走进伟人的同时激励自己,片中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优良作风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去体会和学习。

第四篇: 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不少人通晓中国传统文化,而周恩来和毛泽东又最为突出。周恩来幼承庭训,求学期间又刻苦自励,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涵咏默会,故对于儒、道、墨、法等传统学派均有精到的体悟。但中外人士谈及周恩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大多十分强调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这方面的言论实在是不胜枚举。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周恩来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和刚毅”。不错,周恩来生长在一个儒家教化深厚的家庭,青年时代强调“诚意”、注重“人格”力量,主张待人处事要“端赖良心”,特别富于道德践履精神,因此很容易让人将之与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联系在一起。周恩来的许多优秀品质如积极人世、忧患意识、仁慈厚道、清廉俭朴乃至忍辱负重,确也能从儒家文化这个庞杂的思想体系中找到渊源。但我认为,仅仅专注于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周恩来与传统国学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周恩来对道家文化的研究和体悟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和启示决不在儒家文化之下。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就对老子哲学怀有非同一般的敬意,甚至有明显的扬老抑孔的思想倾向。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那时社会秩序失范,天下大乱,于是异说竞起,各展风姿。周恩来在解释孔、老哲学产生的原因和用意时说:“且孔氏亦值是时,尼山设教,倡仁义之说,秉先王之法,学者风从,几移完域。老氏际此,其不入于孔者几希。然老氏固明哲者,周都授礼之日,未尝不嘉孔氏之志。惜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乃不得不超乎世俗,为忿世嫉邪之言,冀世人醒悟,守真返璞,知死明生,勿逾分作私利之争,宁退让保故有之我。弃礼灭义,剖斗折衡,岂无因而发哉?”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曾经为周王室守书,博览文典,又经世变,对成败祸福之道体悟极深。在周恩来看来,老子的明哲之处,就是他知晓孔子“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儒学明于知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不知道“仁义出,大道废;智慧出,有大伪”。鉴于当世人“假仁义以济私,恃斗衡而犯禁”的乱象,老子不得不站出来发抒己见,虽言多愤辞,但目的无非是促世人醒悟,回到知雄守雌、见素抱朴的正道上来。

  耐人寻味的是,周恩来特别强调:那种认为老子主退让便是失去了竞争之旨的观点是肤浅的,因为既然一味主退让,老子又何必为道德五千言,“发为文章,与孔氏争学理之长短哉?”鲁迅曾在一次演讲中透辟地指出,凡文章都关乎人事,一个人既然写诗文,就可以知道他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讲“兼爱”,杨朱讲“为我”。墨子讲兼爱当然要著书;杨朱就一定不著,这才是真正的“为我”。因为一旦写出书来给别人看,便成为“为人”了。周恩来与鲁迅一样,不愧为英雄巨眼。他认为老子既然著书,就表明老子于世事未能忘情。老子倡无为之说,实际上是仍欲以此治天下。

  于是,早年周恩来将老子的“生存常道”与赫胥黎的“天演竞争”并提,确认它们掌握了天地生化、人事演变的真谛。在他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学说(包括孔教、耶稣教和佛教)中,对生死存亡阐发得最为通达的,无过于老子和赫胥黎。这两家学说,一派主退让,一派主竞争,看似有如冰炭不同炉,实则“二氏固未为冰炭,且所持之道,实一而二,二而一也。吾子殆未之深思也”。周恩来“深思”后的见解是,老子主“无为”,实际上是想做到“无不为”;老子讲柔弱,而柔弱却可以胜刚强,比如水至柔,却无坚不摧;舌至柔,但齿落而舌存;老子崇尚谦冲处下,但谦冲方能受益,如江海为川谷所归。这便是老子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的精义所在。退让与竞争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有某些相通之处。对于周恩来的见解,他在南开的国文教师深有同感,评论道:“凡作文必有一段不可磨灭之识,始能不朽,若拾人牙慧,不越宿而腐矣!”并称赞周恩来能将老、赫二氏“救世之心,曲曲传出,识解迥不犹人”。旅日期间,周恩来又在日记中写道:“我但期望我的‘思’、‘学’、‘行’三者,能顺着进化的轨道、自然的妙理去向前走。”将“自然的妙理”与“进化的轨道”并称,恰恰是周恩来以前将老子的“生存常道”与赫胥黎的“天演竞争”并提的旨趣之延伸。

  正因为早年便对老子哲学有过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研究,所以周恩来后来与人谈论老子哲学时也颇能驾轻就熟。1939年,他在故乡绍兴与《战旗》杂志社的曹天风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曹天风说:“道家思想对于革命、对于社会改造虽然无用处,但对于个人修养却是有帮助的,能使自己过好‘黄金关,权利关,美人关’”。这时周恩来反问道:“道家最精彩的话是什么?”曹天风一时回答不上来,周恩来笑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从老子五千言中选出这十二字作为最精彩的话,显然是比较推求的结果。虽然周恩来在20世纪30年代才讲这番话,但这个认识应当说在青年时代便形成了,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正是道家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人生观最为集中的表达。

  《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说,虽然“道”使万物产生、繁殖、成长、发育、结果、成熟,但又不据为己有,不恃为己功,不主宰它们。所谓“不有”、“不恃”、“不宰”,即“不以有为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有而不有,所以才有“有”。这就叫“玄德”。老子在这里阐述的本来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但它却可以转化为一种崇高而智慧的人生观,周恩来正是这样做的。

  谁都承认,周恩来有着儒家、墨家那种积极入世、励志勤苦的精神,对世界、对人类有脱不开的情缘。他像他所推崇的诸葛亮那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我们只要仔细寻味便可发现,周恩来又呈现出一种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特点。他对名利得失的超然和淡泊,使他格外地能够忍受劳苦乃至屈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给世人留下了深厚的遗爱。人们往往惊叹他做入世之事的专注和投入,却很少去考量在这种态度的背后还有何种精神底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能传达出周恩来人生哲学的神韵和境界。他在青年时代就乐于为公众“服役”,但这种“服役”绝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几乎是出自道德上的“绝对命令”。

  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共产主义理念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产生了共振效应,从而使他一步一步地迈向人格的巅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现,周恩来在谈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时,总是把聚光灯的焦点只对准毛泽东一人。他对任何宣传他个人的形式和内容都加以劝阻。江苏淮安县委多次提出,要在他的旧居所在地办个纪念馆,他始终没有同意。周恩来对功劳缄口不言,但对错误却公之于众。他说:“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和帮助,也可以给同志以借鉴。”1961年,有次周恩来在上海与文艺界人士座谈时,有人提议他把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写成一本书,他笑了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党内,周恩来做检讨的次数恐怕是最多的,他动辄讲自己过去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某些错误,以致陈毅元帅后来都有了厌倦之感,说你那点事我们都知道了,用不着再说了。

  有意思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曾特意将《史记·汲郑列传》推荐给周恩来阅读。汲黯、郑庄在汉武帝时皆位列九卿,而且都服膺道家思想,习治黄老之术。也许是毛泽东赞赏汲黯、郑庄不谋私利、忠心辅国的品德,认为他们与周恩来的为人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才将他们的传记推荐给周恩来。1973年3月26日清晨,周恩来致信毛泽东:“凌晨读史记汲黯、郑庄列传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事实上,周恩来比起汲黯、郑庄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不以有为有,所以才有“有”的人生哲理和大无大有的辩证法。他一生公而忘私,又终不留言,死不留灰,属于那种事情做完,转身即走的大智之人。

  道家思想对周恩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人生观、道德观方面,而且在其治国理念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周恩来对中国政治史有极深的体悟。早在1939年他就说过:“我们不但要做党的领导者,还要做一个治国的人才。如果参加中国的治国,不懂科学,不懂中国的社会历史,那怎么治国呢。”治国要懂科学,人人都会明白,至于治国还要懂“中国的社会历史”,则不是人们一下子能体会透彻的。但只要我们留意和分析便不难发现,周恩来在治国中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可资借鉴的东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的政治思想明显受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所谓“无为而治”,绝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质在于与民休息,讲求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保持一个安定无扰的秩序,让人民在平稳体制所提供的广大空间中自由地谋求福利。

  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展示了汉初宰辅“返淳守朴、唯施是畏”的治国风范。那时政治上几乎全是道家的天下,汉朝最有名的相国萧何鉴于民众痛恨秦之酷法,“顺流与之更治”,甚至冒死为民请“上林苑”,大得百姓之心。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曹参极为推崇黄老之术,对汉初法令守而勿失,所以时人对他的评价是“载其清静,民以守一”。此后文帝景帝时的邓章、王生、田叔、司马谈等亦贯彻曹参的思想,讲求“无为而治”,其结果是到汉武帝时,太仓之粟溢出仓外,府库之钱年久索断,穷困已极的天下一变而为物阜民康的社会。北宋有名的宰辅赵普和司马光,深为周恩来所推许。这两人皆以道家政术推行儒家的理想,特别是司马光,他与王安石论战,便公开以黄老之术为奥援,反对王安石喜激昂、务更张的政治做派。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抛弃老子的“无为而治”,转而大事兴革,是不幸流于“浅丈夫之谋”。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起草了《共同纲领》。这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意在使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达到恢复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周恩来郑重指出:“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备和成熟。”所谓“不折不扣地做下去”,实际上就是与民休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征伐和战乱,这与汉朝立国时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此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让人民平稳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将各项事业纳入《共同纲领》的轨道,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1952年2月11日,他主持完成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任务》一文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已经安定”,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应“转到经济建设方面,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1953年1月13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说:“我们现在还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我们还是要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办事。”1953年1月下旬到2月初,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全国政协四次会议政治报告的修改稿。这份修改稿在简述建国三年多来的成就之后强调:“以上这些成就,说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已经确立,工人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已经加强。”

  周恩来以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已经安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已经确立”等观念,与刘少奇1951年3月提出的“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思想,都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和深化。但不久“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观点却受到毛泽东的批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批评主要是针对刘少奇的,其实是一种误解,刘少奇从未在文章和讲话中使用过这样的提法。

  1954年,《共同纲领》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紧接着从1955年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步入了一条“务激昂、喜更张”的道路,即所谓“不断革命”,往往是一个阶段立足未稳,就向下一个阶段转变;一项政策的应有效果尚没有体现出来,又急忙推出了新的政策。在理想主义冲动驱使下的过多过急的改革,不但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导致社会的扰攘不宁。由此一来,如何在理想主义激情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之间搞出一个折中可行的方案,就常常成为周恩来苦思焦虑的问题,因此著名学者李锐说周恩来是历史上最难当的“宰相”。我回顾这些往事,无非是想说明,周恩来的确是一个既擅长革命又长于治国的政治家。对他建国之初的政治思想,我们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应当联系中国的社会历史,作进一步的文化阐释,方能窥见周恩来在进行政策设计时的深层心态。

  在治国理念上,周恩来还推崇“无为而治”基础上的“无我之境”。作为举世公认的行政雄才,周恩来历来把政治管理当作一门精湛的艺术来对待。早在1943年他便意味深长地指出:“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显然,这与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思想是一脉贯通的。在周恩来的眼中,一切成功都是人民自己的成功,管理者应当把自身的活动“消融”在人民的创造过程之中,“无处无我而又看似无我”。如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施工,本来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但当人民大会堂落成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突出自己的政绩,而是一再感谢那些为工程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努力的人们,他甚至特意安排搬迁的群众回来参观并观赏文艺演出。他的无私和淡出,给中国人留下了悠远的回忆,也为东方式的管理树立了一座丰碑。

第五篇: 周恩来爱国故事读后感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2015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9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来源:http://www.pangufuhuaqi.com/wx/104108.html

为您推荐

学习屈原爱国故事有感范文八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屈原爱国故事有感范文八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29 22:48:46  

我的爱国故事作文(合集四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爱国故事作文(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9 16:27:28   我的爱国故事作文600字初二   以我的爱国故事为主题作文  

小学四年级名人爱国故事(合集四篇)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名人爱国故事(合集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0-31 12:02:23  

名人爱国故事范文(精选三篇)

 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董存瑞是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爱国故事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0-30 09:49:15  

名人爱国故事读后感汇编4篇

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所以爱国故事也会让人感受到严肃的气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爱国故事读后感汇编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0-30 09:49:07